孩子不到2岁,近一周,咳嗽还喘,医生说孩子得的是“喘息性支气管炎”,也有说是“肺炎”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治疗?
最近,很多家长提出了上面的问题。
所谓“喘息性支气管炎”,正确的讲应该是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一种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导致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特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秋冬季是该病主要的流行季节。其他季节呈散发。在美国,仅出生后第一年的婴儿,22.8%季节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每年要耗去住院医疗费用70亿美元(1997-2000年)。去年,华北地区呈现集中发病的情况。天津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胡坚
临床表现主要是:初期可有1至3天的发热、流涕,同时伴随咳嗽和逐渐明显的喘息/气喘,疾病的高峰阶段是第4至7天,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3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热可不明显,但喘息性呼吸困难/气喘症状更突出,加重也来得迅速。因此,小婴儿患者通常需要医生的监护而住院。病程后期,即恢复期,可能要持续到患病后的第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虽然,多数病例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自限好转,但仍有严重病例预后不良。
严重病例,医生在查体时可能会发现类似肺炎的体征(细湿性音),胸部放射检查也会比一般的支气管炎更严重。
病理上,可呈现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后细支气管炎(post-bronchiolitis)、支气管周围炎(peribronchitis)和肺泡炎(alveolitis)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则不多见。
治疗侧重于对症用药,以缓解症状:
1.轻症患儿,口服止咳、平喘和化痰药物即可。此时,患儿可能因喘息/气喘而哺乳困难,因此,还应保证适度饮水。家长可通过比较孩子平常排尿次数的情况,了解孩子缺水或疾病严重的程度。严重时排尿次数和总量都明显减少。不少孩子,在第一次输液后,似乎获得暂时缓解的原因与其说是“消炎药”的作用,还不如说是得到了补液。
2.喘息/气喘较重的患儿,在基础止咳、平喘和化痰药物的基础上,可根据医生的意见,谨慎使用一些新的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3.较大婴幼儿(>12个月龄的婴幼儿),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谨慎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4.一般病例不推荐静脉注射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即使严重病例,也不需要较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则属例外。
5.抗病毒治疗尚未得到有效性的证据。
6.抗菌素(“消炎药”)仅用于存在细菌混合感染或特殊适应症(危重病例和高危状态)。需要注意的是:
⑴小于3个月龄的婴儿、早产婴儿、患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和因人工呼吸器而气道开放的婴幼儿是合并严重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⑵一般病例,应用抗菌素至少要有细菌感染的间接证据。主观上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任意视为细菌感染的客观存在是危险的。那种以中国的国情为借口,一律以抗菌素“保驾”,既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
⑶不必要的抗菌素治疗将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后的腹泻(一种普遍现象)。将这种腹泻解释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是滑稽的悖论,也是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曲解。
⑷文献提供的研究资料和我们的实践表明,普通病例,抗菌素的使用率可控制在50%以下。
7.可以用中成药辅助治疗。
8.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寻求呼吸病专科医生的指导。
各位家长,上面的内容仅作为个人意见供您参考,在这些原则的前提下,具体治疗应由应诊的医生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