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
学龄前 少 儿 |
目前,人们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认识,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度地沉湎于历史,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幼儿园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幼儿教师偏向于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古代的杰出人物,忽略了诸如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讲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幼儿生活实际,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只能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幼儿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而没有必要泥古非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幼儿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有些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方面,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置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对幼儿的教育以“教化”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不理解、不承认、不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儿园、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幼儿园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幼儿被动学习多,而让幼儿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幼儿读经,摇头晃脑的,这也没有必要。《论语》要读,但也不是非要从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两三岁的孩子可以熏染,比如,告诉孩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教育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小孩子一听就明白了,假如让孩子死记硬背“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孩子能懂吗?让孩子受生涩的古文的折磨,他们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吗?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分让幼儿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扼杀幼儿的创造潜能,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不少幼儿园将传统文化教育单独列为一项内容,使其游离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而不能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活动和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有的幼儿园则缺乏长远目标,喜欢赶潮流,实行一阵风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时间社会上提倡民间艺术教育,如京剧,那么就要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学习吊嗓子,等民间艺术教育这阵风刮过之后,就不再让孩子学习或者干脆改向别的方面了。
上述这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因此,幼教工作者和孩子家长应该以此为鉴,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未死 文化新生
传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会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容互补,在综合创新中获得新生。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目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的日益广泛,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更加快捷;经济发展又带来了人们的流动性增强,在“地球村”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纯地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文化已经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正在努力实现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兼容互补、综合创新。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传播、创造的主要途径,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初阶段的幼儿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传统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启蒙的,在幼儿人格形成的初期,让他们简单地了解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喜欢上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的幼儿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风情,这是件很有益的事情。然而,由于舆论导向、家庭生活方式及家长的价值取向、幼儿园的施教方式等原因,有的幼儿在体验外来文化的种种不同之后,对本民族的文化变得冷漠,甚至瞧不起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为了培养幼儿成为将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并在这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幼儿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无可否认,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而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传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传统文化会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容互补,而不是被外来文化取代。传统应该在综合创新中获得新生。比如,中国的书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项目,书写时强调精神贯注、气势饱满、刚健有力、内外合一。让幼儿了解乃至习学中国书法可以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增强幼儿冷静的气质,同时发展幼儿运动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更协调、灵活、准确,并有助于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帮助幼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为以后从事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领域也有许多文化瑰宝,诸如人本精神、忧患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对我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所以,我们必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惟有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发扬和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够成为新世纪人文精神的主导者和导引者,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才会在新的人类历史时期焕发出年轻而绚丽的光芒!
幼志于学 把根留住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同时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引导幼儿切实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留住我们的民族传统之根。
关于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呼吁。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幼教工作者曾几次提出重视传统文化,但由于存在诸多因素,我国的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没有明显的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幼教界,民间艺术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关于优秀的民间故事、民俗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活动往往偏重于单个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环境教育和国外教育,与现在提倡的新的课程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挖掘富有童趣、蕴涵童真的民间艺术、传说等,让幼小的心灵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孔子曰“幼志于学”,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教育要趁早”。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幼儿容易对接触到的事物产生认同从而生发情感的共鸣,如果幼儿耳闻目睹的是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事象”、“物象”,自然而然地会接受影响,并逐步上升为一种民族的精神。从而远离、排斥一些丑陋的东西。幼儿期是生长与发育的最佳时期与关键时期,是个人日后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教育是为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应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最初的基础。所以,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