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禁区”找病因 避免患者做开胸手术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海阔健康网   
      手机查看

 

王国本教授(左一)和荣福教授(左三)在“TBNA手把手学习班”上作学术演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体胸腔的纵隔,曾经被呼吸内科的医生视为有创检查的禁区。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自199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成功突破该禁区。并于1999年开设培训班在全国的同行中开始推广此项技术的应用,目前此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已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开展,被卫生部认定为呼吸内镜三级技术。

此外,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并由此带动学科的其他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呼吸内科在本地区和全省均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先后成为“佛山市特色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一根活检针让患者躲过“被化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来自外省的患者李先生因不明原因的久咳不愈,到当地的大医院做胸部CT检查,发现其纵隔淋巴结肿大,医生怀疑他得了肺癌并转移,在进一步做常规的支气管镜检查后,仍未能明确诊断李先生是否得了肺癌。

当地医生告诉李先生,如果要确诊,需要抽取李先生左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活体组织进行活检,常规方法有两种:纵隔镜检查和开胸探查术。其中纵膈镜的检查是在患者胸骨柄的上缘切一小口,用纵膈镜观察前纵膈器官、组织、淋巴腺并取样做活检;开胸探查则需要在患者的两根肋骨间切开一个口,然后用扩张器将肋骨的之间的空隙撑开,再进行手术探查。这两种检查方法均属于外科手术的范畴,不但对患者损伤大,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费用和风险都比较高。

蒙上肺癌阴影的李先生,只好准备在当地医院先接受化疗。后来经朋友介绍,得知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有一种名为“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诊断肺门区和纵隔组织病变的病因,立即千里迢迢赶到顺德求医。

当时还只是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普通医生的荣福教授,为李先生顺利进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手术。荣福用一根特制的带有可弯曲导管的穿刺活检针,通过支气管镜进入李先生的气管,穿入其纵隔病变的位置,获取淋巴结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最终确诊李先生患的是纵隔淋巴结结核,并非令人恐怖的肺癌并转移。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李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的因化疗所遭受不必要痛苦。

突破介入检查的禁区减轻患者痛苦

“当年钟南山教授认为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可让呼吸内科的医生突破肺门和纵隔的禁区,使医生的诊断更客观而非靠经验推测或诊断性治疗。”荣福教授说,1996年,他在向教钟南山院士请教学术问题时,提及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钟南山当即表示,此项技术的成功运用,将解决了呼吸内科诊疗的一大难题。因为肺门、纵膈占位性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病人数量多,但气管镜等内窥镜无法进入到上述区域进行检查,纵隔一向是呼吸内科有创检查的禁区,此项先进的技术能够突破禁区,提高肺门、纵膈占位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为何在十多年前纵隔会被视为呼吸内科有创检查的禁区?主要是因为该部位的特殊性。纵隔的前方为胸骨,后方为胸椎,下为膈肌,上与颈部相连,内有心脏及大动脉血管、气管、胸腺、迷走神经、淋巴结、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等。

打个比方,纵隔就像一个结构复杂的大房间,里面有发动机(即心脏),且布满各种管线(动脉、气管、神经等)和各种机器(淋巴结等其他组织)。一旦房间内的机器出现问题,如果使用气管镜进行检查,则只能看到管道内的情况,无法检查到机器;如果使用纵隔镜,不但需要在墙上凿洞将纵隔镜伸进去,还得想办法绕开各种管线,不但有创伤且风险大;开胸探查相当于在房间的墙壁开个大窗户,创伤性和风险性更大。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则是利用一根特制的穿刺针进入气管后,刺穿气管壁,对气管腔外的病变,如结节、肿块、肿大的淋巴结以及肺部的病灶进行针刺吸取,获得细胞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细菌性及其他特殊的检查。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使患者从传统的开胸探查、纵膈镜检查等方法中解脱出来,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此项技术对于气管腔外病变、外压性病变、粘膜下病变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更具诊断优势。

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全国推广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因具有使用器械简单、创伤轻微、涉及区域广、费用低廉和确诊率高等优点,受到广大呼吸科医生的推崇。

“当年我看到王国本教授关于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的介绍文献时,就意识到此项技术能使支气管和肺脏病的诊断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荣福说,1994年他通过阅读国外医学杂志的影印本,与当时的放射科医生崔冰开始探讨该技术应用的,受钟南山院士的启发,想与该技术的创始者、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王国本教授进行联系,以完善并在国内推广应用。

可当时互联网通讯工具还没有在国内普及,荣福教授只能给王国本教授写信、发传真,最后成功与王国本教授取得联系。1998年,荣福和崔冰两位医生于应邀赴美,在王国本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国内在美国学习有关支气管及肺脏介入检查的最早的医生。

虽然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使用的器械比较简单,但对医师的操作要求极为严格,必须高、精、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此项技术的广泛开展。为了让国内的呼吸内科医师准确、熟练地掌握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方便,1999年,在钟南山院士亲自主持下,荣福教授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学习班,正式将该技术介绍给国内同行,从此踏上了推广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之路。

从2009年开始,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TBNA手把手学习班”成为国家级继续教项目。目前,在荣福教授主持下,该院已连续七次举办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TBNA手把手学习班”,使全国多家医院的500多名呼吸科医师快捷、熟练地掌握到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效果显著,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开展,且被卫生部认定为呼吸内镜3级技术。而这七次学习班,王国本教授都亲自从美国专程来到顺德为学习班作学术演讲。

呼吸内科成为

国家内镜培训基地

■链接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配置多功能呼吸机、双水平无创通气呼吸机以及电子支气管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在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专科自1992年开展支气管镜,通过20余年的发展,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气管内超声技术、内科胸腔镜和经皮肺活检等介入肺脏技术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对胸部肿瘤、不明原因的肺部阴影、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和难治性气胸的立体诊治水平。2008年,专科成为国家内镜专业技术呼吸科培训基地。

而气管内支架置入及管腔内冷冻、电灼技术,则使该科呼吸介入的水平再上新台阶。临床-放射-病理互动的诊断模式的应用,为疑难的肺血管和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先进的呼吸监护和呼吸支持技术显著提高了对各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危重疾病的抢救水平。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的诊治为睡眠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精彩必读
      近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善药品生产流通提出若...
      在医院开了药方为什么要到医院外的药房取药呢?...
      在印度,一种急性大脑疾病竟与荔枝有关系,是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