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使用栓剂或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重症者可引起脏器损害。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疹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药疹的流行病学]
尽管目前对药疹的发生率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药疹是一种常见病,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病例中药疹的发生率:北京为2%,上海为1.2%,天津为1.73%,兰州为2.23%,且药疹的发生率有增多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性病科周平
据统计药疹60年代占住院人数约1~2%, 80年代初期所占比例约为1~2%,90年代初期约占8~10%,现在更高。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及老药的不断淘汰,药物引起药疹的情况亦发生变化。60年代:磺胺类21.6%,解热镇痛类14.3%,青霉素类12.3%,镇痛催眠类约占11.8%。90年代: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为主)25%,抗痛风类25%,解热镇痛类19.2%, 抗惊厥类13.5%,磺胺类11.5%。
[病因与发病机制]
除个体因素外,药物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临床上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
1.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2.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卡马西平等;
4.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
5.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
6.中药:不少临床报导中草药及制剂也引起药疹。
药疹发生的机理非常复杂,可由免疫反应或非免疫反应引起。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
有些药物如血清、疫苗及生物制剂等大分子物质, 具有完全抗原的作用。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化合物,属于半抗原,必须在机体内与大分子量的载体(如蛋白质、多糖、多肽)通过共价键结合后才能成为完全抗原并激发免疫反应。引起免疫反应的可以是药物原形,也可是其降解或代谢产物,亦可是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少数光敏药物(如磺胺类、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四环素类及避孕药等)进入人体后,在光照的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而引起免疫反应。
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
(1)速发( I )型变态反应,可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
(2)细胞毒(II )型变态反应,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及相应的皮疹。
(3)免疫复合物( III )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综合征,可伴关节痛及肾损害。
(4)迟发( IV )型变态反应,如湿疹样及麻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药疹的免疫性反应机制复杂,某些药物所致的药疹,可能是几型变态反应共同参与。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服药者,大多数人则不发生反应。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无关,与用药量无一定的相关性。
(3)有一定的潜伏期,多数患者初次用药4-20日后才出现皮疹,已致敏者,再次用该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
(4)皮疹形态各异,很少有特异性。
(5) 出现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交叉过敏是指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化学结构相似或共有同一基团的药物可诱发药疹。多价过敏是指药疹发生的高敏状态下,与致敏药化学结构不同且平时不过敏的药物也出现过敏。
(6)停止使用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免疫反应 可能的发病机制有:
(1)药理作用
(2)药物的过量反应
(3)药物的蓄积作用
(4)机体的酶缺陷或抑制
(5)药物的光毒作用
[临床表现]
药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皮疹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同一种药在不同个体或不同时间所致的皮疹不同,根据症状及皮疹特点,常见下列类型:
1、固定型药疹 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或巴比妥类等引起。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口周、外生殖器及肛周等处,手足背及躯干亦可发生。典型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疹,直径一般为1~ 4cm ,一个或数个,边界清,绕以红晕,严重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粘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自觉瘙痒,停药一周左右皮疹消退,留下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若不慎再用该药或结构类似药,数小时后在初发皮疹处瘙痒,继而出现同样皮疹,且皮疹范围扩大,数目可增多。
2、荨麻疹型药疹 较常见,多由血清制品(破伤风抗毒素或狂犬病疫苗),痢特灵、青霉素等引起。瘙痒剧烈,皮疹为红斑、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情重者,伴心慌、胸闷、气促、头晕、四肢凉、出冷汗甚至血压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亦可出现腹痛、腹泻或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血管性水肿、蛋白尿等血清病样症状 。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较常见,多由青霉素尤以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所致。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向躯干四肢发展,并互相融合,伴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本型药疹发病多突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瘙痒。病程1至2周,红斑消退后出现糠状脱屑,若未及时停药治疗,则可发展为重症药疹。
4、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由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磺胺类引起。多对称发生于四肢伸侧、躯干,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性水肿性红斑、丘疹,境界清楚,中心呈紫红色,有虹膜现象,红斑上可有水疱,伴有瘙痒,常累及口腔、眼及外生殖器等粘膜,可伴疼痛。若皮疹泛发全身的重症者,在红斑水疱的基础上出现大疱、糜烂、渗出,出现剧烈疼痛、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肝肾功能损害及继发感染等,称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是重症药疹之一,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等引起,起病急骤,在红斑上有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稍受外力即成糜烂面,出现大量渗出,可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似浅表二度烫伤,触痛明显。口腔、眼、呼吸道、胃肠道粘膜也可累及,全身中毒症状重,伴畏寒、高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内脏出血而死亡。
6、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痫药、抗代谢药(别嘌呤醇)、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引起,多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部分患者由其它药疹发展而来。皮损初为红斑、丘疹等,逐渐加重并融合为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丘疱疹、水疱,伴糜烂和少量渗出,2-3周后皮肤红肿渐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头发、甲可脱落。可累及口腔粘膜和眼结膜,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出现黄疸、肝肿大等药物性肝炎表现,外周血白细胞降低,亦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尿少等肾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病程长达数月或半年,严重则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此外,还有湿疹型、紫癜型、痤疮型及光感型药疹,均出现相应的皮疹,亦有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皮疹,色素沉着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药疹的诊断依据:
(1) 有明确的服药史
(2) 有一定的潜伏期
(3) 皮疹多对称分布广泛(固定型药疹除外)
(4) 瘙痒明显
(5)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2.鉴别诊断: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应与急性出疹性疾病鉴别。
(2)生殖器部位固位性药疹应与硬下疳、生殖器疱疹鉴别。
急性出疹性疾病:
① 发烧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的前驱症状
② Koplik氏斑:发烧2~3天出现,第5~7天消失
③ 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④ 全身中毒症状显著
⑤ 白细胞低
生殖器疱疹 (genital herpes):
① 有不洁性交史
② 外生殖器部位的群集小水疱,反复发作
③ 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等检查可助诊断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
① 金葡菌感染
② 多发于三月以下小孩,起病前有咽、耳等处的化脓性病灶
③ 特征性表现:大片红斑上出现烫伤样水疱及大片表皮松解,口角放射状裂纹,无粘膜损害,可伴败血症,肺炎而死亡
④ 抗生素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
在敏感性药物的检测可分体内和体外试验,但目前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及安全性等存在诸多不足。
[治疗]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及结构式相似的药物,加速致敏药的排泄,防止药物的交叉过敏,根据病情的轻重,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1.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
① 患者平卧吸氧
② 0.1%的肾上腺素0.5~1ml肌注;儿童用0.02~0.03mg/kg 皮下注射
③地塞米松5~10mg静注,然后用地塞米松5~10mg 或氢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静脉滴注;儿童激素:氢化可的松4~8mg/kg/d加入50% glucose iv或地塞米松1~2.5mg/次 im
④ 经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 mmHg 时可给升压药
⑤ 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滴注 0.25g 氨茶碱;出现气促喉头水肿时,可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心跳呼吸骤停时,行心肺复苏术
2 、轻型药疹
① 抗组胺药:皿治林10mg/d或西替利嗪10 mg/d
② 必要时给予强的松30~60 mg/d,儿童:强的松1mg/kg/d
③ 可用钙剂或硫代硫酸钠、Vit-c等
④ 根据皮疹特点选择外用药
3 、重症药疹
① 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 mg/d 或氢化可的松300~400mg/d 静脉滴注; 儿童激素 强的松2mg/kg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加入到5% glucose 静脉滴注
② 积极抗感染,选用强效的抗生素,但避免交叉过敏,同时要注意真菌感染
③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④ 保护重要脏器
⑤ 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输鲜血、白蛋白
⑥ 加强局部护理及治疗,注意眼的保护、治疗及口腔的护理,定期冲洗,减少感染,防止眼睑结膜粘连;对皮损面积广者应注意保暖,加强病室的消毒隔离,根据皮损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及选用相应的外用药
[预防]
药疹为医源性疾病,因此预防为主、减少其发生率。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并注意复方制剂中含有的过敏药。
2.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时,应行皮肤试验,做皮试前备好急救药。
3.避免滥用药物,减少过敏机会。
4.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反应,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5.已确诊为药疹者,应告知患者禁用致敏药,应将致敏药记入病例首页,或建立患者药物禁忌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