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平常所说的易性癖,最新国际疾病命名分类ICD-10里,属于条目F64“性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疾病类别中的F64.0“易性症” (Transsexualism),其中又分F64.001“男性患者”以及F64.002“女性患者”【1】。
它的定义,是一种性别身份严重颠倒性疾病。通常自幼萌发,到青春期逐渐强烈,持续的感受到自身生物学性别与心理性别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深信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并始终不渝的要求通过医学手段改变性征以达到信念。在变性的愿望遇到阻力、得不到满足时,常因内心的剧烈冲突而处于痛苦状态,甚至采取自残的手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潘柏林
“易性癖”的名字还是以前的叫法,皆因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堕落的恶习,视为不可理解的怪癖。然而实质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疾病,并非是后天养成的一种不良主观行为,目前人们对这种疾病尚缺乏足够了解,而把这些患者理解为“行为堕落”,显然是不公平的。尽管听起来离奇、可怕,但它毕竟属于疾病的范畴。较早前也有些学者命名为“易性病”,笔者认为,“病”往往提示含有躯体器质性的病变,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皆可以通过目前的检查手段明确躯体内实质病变的存在。然而此类患者,却通过目前的检查手段没能发现任何有支持证据的病理改变。因此,与其说是“病”,还不如说是一种症状,故认为命名为“易性症”更加确切。
其它的叫法一些还有 “异性癖”、“变性癖”等等。
二、病因
有关易性症的形成原因,尽管说法纷纭,但目前仍未有确凿的客观生物学证据支持某一观点。而且,经过长期观察与统计,之前推测的与病因可能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例如童年经历、家庭教育、职业与社交环境等等,亦均未发现有明显相关性。
在2007年第20届世界易性症研究协会学术会议中,提出了易性症患病率的最新数据在1/4500~1/8000左右【2】,并非少数,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生物学产生证据,但笼统归纳为仅仅是心理异常,也未必妥当。最近有学者研究表明,可能与大脑的某些特定部位结构异常有关;亦有研究提示,易性症男性患者中,与雄激素发生相关联的一些基因片段较正常人略长【3】。期待学界深入的研究能够解开病因之谜。
三、行为表现
原上海长征医院的何清濂教授,对易性症患者的行为表现做过很细致的描述【4】。
典型的易性症患者,3-4岁萌发想法,4-5岁对性别产生蒙蒙意识,青春期剧变,认定自己是异性,并且病情逐渐加重,确认自己生错性别;衣着、举止、爱好、志向都出现了异性化,回避人群,且不进浴场、公厕,持续而强烈的要求变性。但由于其心理和行为能受自己所控制,故不易被他人察觉,也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患者精神状态没有异常,青少年期学习成绩有可能超群,随年龄增长和病情加剧,内心负担加重,成绩可能下降。其工作能力、事业心等均与常人无异,有些还有过人的才能。患者通常生性懦弱内向,与世无争,但自尊心强,为求得内心矛盾的缓解,而努力学习。病情时轻时重,与环境、遭遇和心态有关系,但要求变性,到老也不会改变。患者往往存在倾慕的同性对象,同时也相信和向往纯美的爱情。有些患者认为结婚可以缓解症状而结婚,性生活说不上满意,仅是为情爱所激发。这些患者对变性是刻骨铭心的追求、无法克制的欲望、难与人言的“嗜痂之癖”,不变性不如死。
男性易性症患者,自幼喜爱针线活,稍大后偷着女装、三角裤、胸罩,涂脂抹粉,对镜自赏,喜欢别人对其以女性称呼,爱唱爱跳,对美很是迷恋,对女性的各种行为举止不学自会。在进行女性打扮时并不伴有性兴奋和快感的获得,而是为了缓解内心的冲突。憎恨自己的胡须、喉结、阴茎和阴囊,视其为累赘。发病时烦躁不安,对自己的剪影深恶痛绝,容易消沉忧郁、自卑,甚至充满悔恨和缺失感而极度痛苦,进而有自残的现象。
女性易性症患者,幼时即表现有男性行为趋向,喜欢踢球、爬树、与男孩为伍。性成熟以后,好以男性自居,抽烟、喝酒、打抱不平,不肯穿裙子,不愿意进女厕,视长发为追命绳,视月经为憎恶的生活周期,视丰满的乳房为多余之物。由于男性化是当今社会潮流,所以与男性易性症患者不同,女性患者这些行为也不易引起注意和为社会所反感,因此常容易有同性异性恋,且患者多为情感型而非性欲满足型,内心冲突也较轻。
参考资料:
【1】"ICD-10".. Retrieved 2008-09-28.
【2】Olyslager, Femke; Lynn Conway (2007)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Transsexualism.
【3】Zhou, Hoffman, Gooren, Swaab 1995
【4】 王炜《整形外科学》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