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统论
发布时间:2016-01-28 来源:
海阔健康网
-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感冒除了服药,还有更重要凑数的文字
少阳胆为风木之府,疟家寒热之邪,必归少阳,是以疟脉多弦。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其气从阳则热,从阴则寒也。疟者金火交诊,故其病寒热并作也。 气分受邪,发于六阳时;血分受邪,发于六阴时。浅者每日一发,深者间日一发,极深者三日发也。浅者属阳,阳性易动,故日行之气,触着便发。深者属阴,阴性常静,故日行之气,屡触而始发也。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疟发时,虽大热大渴,必以淡生姜汤适寒温饮之。若恣饮冷水瓜果,脾胃转伤,邪气不达,绵延难愈。 凡疟疾多热,久而不解者,其人必本阴虚,法当益阴除热,非当归、鳖甲、制首乌、牛膝之属,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法当甘温散邪,非干姜、附子、桂枝、人参之属,不能已也。 疟邪在阳者,其证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留藏不去者,惟阴邪耳,阴邪不能作汗,虽以汗药发之亦不得,惟甘润和阴,如当归、牛膝之属,多服久服,自能出汗而解也。 伤寒往来寒热,劳瘵寒热如疟,伤食劳役,香港脚疝气,肿毒初起,俱有寒热。阴虚证,每日午后发热恶寒,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脉弦而数,但不大弦为辨耳,俱不可误认为疟也。凡病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凡疟病自阴而渐阳,自迟而渐早者,由重而轻也。自早而渐迟,自阳而渐阴者,由轻而重也。凡感邪极深,发愈晏而作愈迟者,必使渐早渐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 疟邪必从汗出,邪在阴者,必汗出至足乃佳,然非麻、葛辈可发,但开郁通经,其邪热即散,而为汗矣。其虚者,非参、、归、地,则终不能得汗也。 古称风寒暑湿,皆能成疟,然必客于营卫之舍,然后成疟,不尔不成疟也。夫营之有舍,犹行人之有传舍也。营卫之气,日行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必其舍有邪,与日行之卫气相遇则病作;离则病休,故发作有时,与伤寒大异也。 俗有伤寒变疟、疟变伤寒之说,愚谓伤寒变疟者,本是疟邪,因其气特甚,故一发而不止,迨汗出气衰,乃复返于舍而后日作,非伤寒能变疟也。疟变伤寒者,本是伤寒,因邪气先中少阳,故寒热如疟,其邪递引递出,遍满三阳之界,因而发热不止,设不解,则又转而之三阴,非疟邪能变伤寒也。是以始先似疟之证,热虽退,身表尚有余热,不似疟之热退即凉也。始先似伤寒者,汗常浃体而热不退,过一二日,忽振寒而发热,或热退一日而复作寒热,非如伤寒之汗出即热退而邪解也。学人智识既具,自当独断,岂可习焉不察,自同众人也。 久疟不退,邪气陷入阴分,亏损营血,有热无寒,口燥唇干,有似伤寒,人皆谓之变伤寒,不知其为传劳瘵也,脉将散大,或细数,而死期至矣。 风疟 风疟者,脉浮、多汗、恶风,多于春时得之。经云∶以春病者,恶风是也。亦有发于秋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是也。杨仁斋云∶风疟是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疼。 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解散风邪。 温疟 瘟疟者,先热而后寒,与风疟大略则同,其但热而不寒者,经所谓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夏阳气大发,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外台》云∶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与夏伤暑而秋病疟者不同。又有先伤风而后伤寒者,亦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与此亦不同。 桂枝白虎汤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碎)桂枝(三两)粳米(六合)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延年疗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汤 知母鳖甲(炙)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一升)石膏(四两)水煎,分三服。 湿疟 湿疟者,寒热身重,肢节烦疼,胀满,善呕,自汗。陈无择云∶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所致。当从太阴论治,除湿汤主之。寒多者必兼温,行阳气也。 除湿汤 半夏浓朴苍术(米泔制,各二两)白术(生)藿香橘红白茯苓(各一两)甘草(炙,七钱)上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温服。本方去白术,加人参、草果、水姜、乌梅煎,即《和剂》人参养胃汤。脉无力,寒多,加姜、附;脉有力,热多,加芩、连、柴胡。朴、苍、藿、姜,发散也;半、果、茯、橘,劫痰也,人参惟虚人最宜。 瘅疟 瘅,单也,言独热而无寒也。经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此以阳脏而病阳证,与诸疟证亦不同,其治之之法有三∶一者热气内蓄,而表有客寒,则当散以辛凉。一者客邪已解,而蕴热独盛,则当清以苦寒或甘寒。一者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已耗急,急宜壮水固原也。 《备急》竹叶常山汤 治瘅疟及温疟。 常山(三两)淡竹叶(一握)小麦(一升)水五升,煮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牡疟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金匮》云然也。然牡当作牝,传写之误耳。卫州书云∶疟多寒者,痰多也,痰为水类,能遏绝其阳气于里,使不得外达,故寒多不热,虽热亦不甚也。用蜀漆散者,吐去其痰,阳气一伸,其疾自愈。夫牡属阳,牝属阴,寒多为阴,故宜曰牝。 牡蛎汤 牡蛎麻黄(各四两)蜀漆(三两)甘草(二两)上先取蜀漆三过去腥,水八斗煮蜀漆、麻黄等得六升,去沫内余药,煮取二升,吐勿复饮之。 痰疟 痰疟由夏月乘凉饮冷,及卧湿地、饥饱失时、脾胃不和、痰积中脘所致。其脉弦滑,其证胸痞呕吐,或时眩晕者是也。微则消之,甚而实者,蜀漆、常山之类,攻而去之。虚者四兽饮之属,补而逐之。 常山散 常山一两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煮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半盏,去滓停冷,五更服之,不吐不泻效。 四兽饮 半夏茯苓人参草果陈皮甘草(减半)乌梅肉白术(各等分)上咀,同姜、枣等分,以盐少许淹服食顷,浓皮纸煨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煎,未发前并进三服。 食疟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伤胃而成。其证腹痛,中满不能食,食则呕逆,嗳腐吞酸,其脉气口独盛。戴复庵法∶平胃散加草果、砂仁,吞红丸子。(方见饮食门。)《先醒斋笔记》,梁溪王兴甫偶食牛肉,觉不快,后遂发疟,饮食渐减,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饮亦不下,白汤过喉间,呕出作碧色。药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秘。医皆束手。仲淳忽至,视之,令仰卧,以指按至心下偏右,大叫,因询得其由。用丸药一服,至喉辄不呕,水道渐通。次日下黑物数块如铁,其病如失。丸药用矾红和平胃散作末,枣肉丸,白汤下三钱。 虚疟 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则致虚,六脉微弱,神气倦怠,是以补养正气为主。经云∶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盖病疟而脉虚,气先馁矣,故不宜用针而宜用药。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 二方俱补虚散邪之剂。杨仁斋云∶有中年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药并不可施,遂以二陈汤加人参、缩砂,倍用白豆蔻一二服,病患因自觉气脉顿平,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寒热自平也。 (新定)人参乌梅散 治虚疟、久疟,少气不食。亦治劳疟,劳疟者,遇劳即发,经年不差者是。 人参(三钱)乌梅(一枚)黄当归茯苓陈皮(各一钱)鳖甲制首乌白术(各二钱)上都作一服,加姜煎。 疟 疟者,老疟也。三日一发,其气深固,卒不得出。有累年不愈者,亦曰三阴疟。大抵疟病在三阳者,宜汗宜和;在三阴者,宜温宜利,甚者非吐下不能拔其病根也。其胁下有块者,名曰疟母,以鳖甲丸主之。 《千金》常山丸 常山(三两)鳖甲(二两,炙)知母(一两)甘草(五钱)蜜丸梧子大,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一服,正发又一服。 鳖甲丸 鳖甲香附(各二两)三棱蓬术(各一两)常山(一两)阿魏(二钱)上并用醋浸神曲糊丸,白汤下梧子大五十丸,积消及半即止。 仁斋云∶疟之经久而不歇,其故何耶?有根在也。曰饮、曰水、曰败血是耳。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则常山能吐之;或结癖胁间,则常山能破其癖而下之。其有纯热无寒,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须用北大黄为佐,大泄数下,然后获愈也。又妇人产后,败血流经,亦能令人寒热如疟,至暮则发,发则身痛如被杖,宜通经活血之剂,鹿角屑和血止痛如神。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