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恩:“供给侧改”落脚点是社会办医

    发布时间:2016-05-17   来源:海阔健康网   
      手机查看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教授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称,中国医疗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落脚点应该在社会办医上,并且一定要从分级诊疗切进去,从分级诊疗走出来,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解放和重新优化配置。

刘国恩:“供给侧改”落脚点是社会办医

公立医院改革三部曲:大医院瘦身、重构主营业务、医生变为“社会人”

供给侧改革讲的是结构,结构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红利,取决于目前结构是不是扭曲。

目前的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是被政府频频干预的市场,是结构严重失衡的市场。全科医疗应该是每个人看病的第一站,然后应该是诊所,最后才是医院,医院应该是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的地方。

但是我们国家的医疗结构恰恰相反,三级医院面向全体民众提供庞大的一般门诊服务,二级医院成了“医疗领域里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基层医疗机构沦为开药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一种“倒三角”的结构。

而且,目前三甲医院扩大收益,基本都是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床位数,增加医生数量,从而增加患者人数来实现的。三级医院日益膨胀的规模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重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倒三角”的结构更加突出明显。

因此,刘国恩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首先医院规模要瘦身,包括医院的个数和医院的床位数,不需要再增长了。中国现在人均床位数4.8张远远高于欧美的人均床位数。医改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垄断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级医院,把本应该在基层解决的小病、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慢病业务也都都揽过来,形成了三级医院上下游通吃的格局,造成了这些医院的假性资源紧张,同时也加重了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而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我们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超过80%的门急诊由诊所完成,英国90%的门急诊在全科医师诊所首诊,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没有进行转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基本没有多少普通门诊业务。

所以“第二要重构医院的主营业务。强化中心职能,首先是急诊和住院,其次是教学、科研、培训。弱化包办的副业——开设一般性门诊,医院应该制定下转门诊服务的改革路线。”

“第三是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我们有三分之二的医生是不需要在医院中做专科医生的,他们是在医院解放出来的,要走向基层,为事业发展而去。他们就应该和机构脱钩,要变成社会人。”刘国恩认为,医院转型之后,需要大夫来接盘。医生要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

医生下的去做全科服务,所以医生需要培训转型。他们的收入不需要通过财政,应该通过医保的门诊,通过医保制度的改革,社会的全科诊所等获得,应该与医院的专科医生收入相当。这样才有可能鼓励医学院校的学生,一代一代的后继有人。

同时,要让医生清楚为谁而去,为谁而干的。医生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不是为了医院而去。

      精彩必读
      近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善药品生产流通提出若...
      近期,2017版医保药品目录出炉,新增91个...
      近日,“十三五”医改路线图出炉,将会对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