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讲座:(四)药疹

    发布时间:2015-08-18   来源:海阔健康网   
    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尊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丘疹性尊麻疹等。现将上述几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四)药疹桂林市中医院皮肤科黄国坚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药疹的发病机制多与变态反应有关。病因包括:①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②药物因素:临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甚多,比较常见的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类、痢特灵、链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及抗痛风药(如安乃近、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卡马西平等),镇静催眠及抗癫痈药(如氯丙嗪、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等),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和某些中药制剂等。其发病机制分为免疫性或非免疫性两种,免疫反应包括全部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医称:“中药毒”。

  1.2  临床特点:

  ⑴.病史:发疹前近期内有明确用药史。用药后至发疹之间的间隔时间(潜伏期)有一定规律性。如为首次用药,常为4~20天,如为再次用药且已对其敏感,常在24小时以内发病。剥脱性皮炎的潜伏期一般在3周以上。

  ⑵.临床表现: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引起不同的皮损和症状;而同一症状和皮损也常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皮疹表现常模拟其他发疹性传染病或常见皮肤病。但皮疹分布更广泛,数量更多,色泽更鲜艳,且多呈对称性。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可有心、肝、肾等内脏器官及(或)造血系统等损害。一般的皮肤表现包括:

  ①固定型药疹:为一至数片圆形红斑,边界清楚,重时可起水疱,愈后留有明显色素沉着斑;皮损经常固定发生于相同部位,如口唇、指趾关节等处。

  ②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起病与发展更迅速,很快遍及全身。

  ③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

  ④多形红斑:病情严重者累及粘膜并有高热,为重症多形红斑。

  ⑤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少见,但严重,为大面积或多发性松弛性大疱,常累及眼、口腔及外生殖器等粘膜部位,发病3~4天开始表皮松解。

  ⑥剥脱性皮炎型:少见,但重笃,早期以弥漫性红肿、渗出为主;后期以反复脱屑为主。

  ⑥其他类型:如玫瑰糠疹样,过敏性紫癜样,湿疹样,结节红斑样,皮肤血管炎,光敏性反应,药物性狼疮,痤疮样,甲板病变,皮肤色素沉着或减退,皮肤瘙痒等。

  ⑶.病程常具有自限性,一般2~4周可痊愈,但剥脱性皮炎型常在1~3月或更久方可痊愈。

  ⑷.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增高,但中性粒细胞不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常增高。重症患者肝、肾功能测定,心电图检查及肺部X线摄片可见异常。

  鉴别诊断

  ①.发疹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与发疹型药疹;前者发病前无服药史而有传染病接触史,皮疹颜色较暗,瘙痒较轻,全身症状较重,有传染病特有的病程和症状体征,如麻疹的Koplik斑与卡他症状、猩红热的草莓舌和口周苍白圈等;

  ②.与常见皮肤病(如荨麻疹、多形红斑、玫瑰糠疹、过敏性紫癜等)鉴别:后者发病前无服药史,有原发皮肤病特有的病程,不像药疹停药后较快好转或消退。皮疹的分布不如药疹广泛、对称,颜色不如药疹鲜艳。

  ③.生殖器疱疹、硬下疳与固定型药疹:发病前无服药史,有不洁性交史,有本病特有的潜伏期,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帮助。

  ④.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与大疱病:后者起病较慢,逐渐加重。病史长,皮疹散在。病理、直接与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3  治疗

  ⑴原则: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包括一些和可疑致病药物结构类似的药物;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必要时给予泻剂和利尿剂。早期足量抗过敏治疗。

      ⑵西医药治疗:a外用药物:皮损可用炉廿石洗剂及糖皮质激素霜剂。对红肿伴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严重性药疹,其糜烂而以暴露干燥和创面湿敷交替进行。应注意保暖及消毒隔离。b全身治疗:轻型药疹,一般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必要时给子强的松15-60mg,早晨一次口服,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重症药疹,要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天静滴,病情应在3-5日内控制,否则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在原剂量的基础上加1/3-1/2,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另外,对重症药疹,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

  ⑶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蕴湿化热感毒,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严重者,毒热入营,可致气血两燔。本病中医辨证:①湿热感毒型: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②毒入营血型: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解毒凉血汤加减。

  ⑸内服中成药花蛇胶囊等。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药疹的概述 
药疹,是指凡对患者有益而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无论通过任何途径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和(或)粘膜损害的不良反应,谓之药疹。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