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黄斑变性注射药物首进医保

    发布时间:2018-01-09   来源:海阔健康网   
      手机查看

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了国家医保谈判结果,其中,36种高价刚需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并于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在这36种高价药中,用于治疗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疾病的眼内抗新生血管治疗药物也位列其中。根据医保相关报销政策,一般乙类药品报销比例可达70%-80%,这意味着我国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以下简称“老黄”患者)的经济负担将大大减轻,对于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老年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第二大致盲眼病

提到老年黄斑变性,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一些人会和面部的黄褐斑混为一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表示,老年黄斑变性也叫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

要想认识老年黄斑变性,首先要对黄斑有个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对黄斑不了解,经常会说“我得黄斑了”,以为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其实不是,黄斑是正常的眼睛结构,是视网膜中富含叶黄素的一块区域,本身颜色发黄,所以被命名为黄斑。眼睛就像照相机,光线通过角膜汇聚在黄斑区,然后形成图像,再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所以黄斑是决定我们视力好坏的关键所在,如果黄斑有问题,那么我们的视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斑也是会逐渐衰老的。由于黄斑区代谢旺盛,一些代谢产物排不出去,就会堆积形成玻璃膜疣,时间久了就会长出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和正常血管不一样,易出血及水肿,进而导致视网膜不透明,这就形成了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会看不清楚东西,视力减退,再严重了就是看东西中心有一大块地方有一个黑疙瘩,慢慢地中心盲点会越来越大,超过十度以上,中心视力就慢慢丧失,这个病人就成了法定盲人。

有调查显示,目前老年黄斑变性已经排在了中国人群致盲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白内障。而白内障只要在医疗、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复明的,所以老年黄斑变性就成了致盲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发达城市,50岁以上人群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率高达15.5%,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比例在不断上升。在一些经济较好的地方,老年黄斑变性甚至超过白内障,跃居致盲的首要原因。

我国仅有6%的老黄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

老年黄斑变性发病率高、且病程发展迅速,其中尤以湿性老年黄斑变性为甚。魏文斌教授表示,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任由病情自然发展,85.1%的老黄患者会在两年内致盲。

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过程。魏教授表示,在十年以前,我们对于这个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2005年时出现了冠动力治疗,能够通过干预使得病人的视力丧失得慢一些,虽然无法改善视力,但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振奋。到了2011年,眼内抗新生血管注射药物被批准在中国上市,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大量的随访病例表明,患者经过抗新生血管治疗后,能够维持视力稳定,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视力得到有效提高。

然而,眼内抗新生血管治疗需要长期、多次注射,目前业内专家普遍认可的治疗模式是“5-3-2”,即第一年5针,第二年3针,第三年2针,共10针则能够使患者视力得到稳定。而药物价格高昂,单针价格可达近万元,这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在我国有很多患者就选择不治了,还有众多患者接受了前面几针的治疗但无法持续下去,少有患者能够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据统计,接受治疗的患者占总体患者的40%,而其中接受长期规范化治疗的人群仅占40%中的15%。也就是在所有患者中,仅有6%的患者接受了规范的眼内抗新生血管注射治疗,这就是我国目前老年黄斑变性疾病的治疗现状。

同时,一项包含了全球3万病人,我国有1500余患者参与的国际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老黄”患者接受治疗平均针数仅为2.1针,至少有68.9%的患者未完成3针起始的治疗。

医保新政可报老黄患者规范治疗针数的90%

对于抗新生血管治疗,魏文斌教授表示,通过国际国内的一系列努力,目前业内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头三个月需要连续打三针,这三针就是基本治疗,基本治疗后,有86.6%的患者视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而后再通过继续注射来维持视力稳定。根据欧洲治疗数据显示,注射药物前三年平均治疗用量为第一年5针,第二年3针,第三年2针,共10针,则基本能够达到提高并维持视力的作用。

以往,治疗费用高是患者坚持规范治疗的最大阻碍,而此次,此次,眼内抗新生血管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后,情况将有很大改变。医保目录规定,眼内抗新生血管药物每眼累计最多报销9针。按照头三年注射10针的规范治疗模式,仅医保就覆盖头三年规范治疗针数的90%。


      精彩必读
      马宝与牛黄、狗宝并称为“三宝”,具有清热解毒...
      正值国际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
      近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善药品生产流通提出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