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精神病学当前一些问题的看法(六)--精神分裂症与人...

    发布时间:2015-11-27   来源:海阔健康网   

  三、 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续):

  现在谈谈精神分裂症与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格:简单地说,人格、就是指“个人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每个人碰到事情,都有他习惯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一碰就跳;有的人耐性很好。有的人喜欢热闹、喜欢人多的地方;有的人喜欢安静、喜欢孤自独处。有的人整天嘻嘻哈哈;有的人成天愁眉苦脸。有的人很能够集中注意;有的人容易思想开小差。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颜文伟

         千人千面,没有两个人的面貌完全相同。人格、也是如此,人各不同。这就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了:

  1、如果从‘注意集中能力的高低’看问题:那么,有一小部分人的注意力能够十分集中,另一部分人则在另一极端,东想西想,无法集中思想,其余大部分人处在中间,不好不坏。其实,这也就是自我控制能力高低的问题,有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有的人却管不住自己,往往会出现不端行为。

  2、如果从‘是否喜欢热闹’看问题:那么,有一小部分人十分外向、喜欢凑热闹、交朋友,另一部分人则趋另一极端,喜欢孤自独处,讨厌吵吵闹闹,其余大部分人处在中间,既不太外向,也不算内向。

  3、如果从…看问题,…..。

  4、如果从…看问题,…..。

         心理学家就是如此地、各人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独特的人格分类方法,就把人格分成了各种类型:内向、外向;欣快、抑郁;豁达、多疑;等等、等等。其实,他们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已

         如果并没有因为某个人的人格问题而惹事,大家谁也不管谁,就相安无事了。但是,一旦因为某人的人格问题、而影响了他自己的生活工作,或者影响了别人的安危,惹出了事情,那就叫做‘人格障碍’。这种‘出了格’的情况、或者是出现了异常的行为,那就需要与精神病做鉴别,特别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鉴别了。

        很多在人格方面有所问题的人,往往不会到精神科来就诊。在临床上,患者家属会因此而找医生辨别的、需要医生诊治的,多数是多动儿童所后遗的人格障碍。从过往至今,在精神科文献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名称,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悖德性人格障碍、病态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成年型ADHD,等等,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都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结果,也就是多动儿童没有得到纠治、后遗下来的问题。实践证明,给他们应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都可以使这些人格障碍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

   

         以下就举一些在人格方面有所问题的实例:

  1、  还是在1970年代,某医院的工作还没有上正规,大家出工不出力,吹吹牛、聊聊天。X光科某技术员,不喜欢这种无聊的热闹,常常一个人在收发室看报,往往一看就是一整天,读遍了每一篇报道的每一个字,还把好多地方抄录下来。有一天,回到X光科,看到电闸刀没有合上,就随手把它合上。谁知道当时正在修理电路,差一点电击了修理工。又据说,他一个人去南京,又徒步走回上海,把一双腿都走得红肿。大家觉得他很怪,便请我院精神科某医生远远地打了个照面,就同意收住我院。当时正好住到我负责的病区。在查房时,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独处,不喜欢凑热闹。去南京,是想看看著名的中山陵,当时钱花完了,没有办法乘火车,只能走回来。至于那次错合了闸刀,是自己的疏忽,实在不应该,幸好没有出事情”。他自称从小是这样的性格,又说:“如果你医生可以用药物改变我的性格,那么我就可以吃药。我相信你没有那么大本领吧!”这一番话,很说明了问题,他只不过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格,并不是精神分裂症。他的性格是从小就是如此;如果是精神分裂症,就应该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分界线’。他对所谓的异常表现、都有合情合理的解释,对自己的错误能够承认悔过;与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观察了几天就让他回去了。以后随访也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看来,这只不过是特别内向的人格;并不应该诊断为人格障碍。

  2、  这个例子是家长自己写的情况:“女儿,15岁。从三四岁起异常活泼好动,睡眠偏少,精力充沛,不知道疲倦,偶尔自言自语。后来发展到小学三年级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下课时不会和同学交流,独自在操场玩耍。由于功课差,尤其是数学,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她,使患者怀恨在心,至今提起仍咬牙切齿,深恶痛绝,甚至曾多次扬言要拿菜刀杀死他们。为之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某医院儿科,神经内科,西安某儿童医院,北京某儿童医院就诊多次,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服用药物大都是硫酸锌口服液,智力糖浆等,未见疗效。2008年8月升入初中,在校孤言寡语,与同学基本没有交往。语言幼稚,想法天真。遇高兴的事手舞足蹈,兴奋不已。与陌生人却一见如故,话语涛涛不绝。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做事丢三拉四。她非常注重自己的发型,但却不顾及穿戴的整齐。英语学习能力较强,成绩拔尖;但数学,物理成绩极差,几乎常常是零分。上课时,往往会讲废话、发笑,但提醒后自己知道控制。自认为‘学习差’是母亲遗传的,所以常常打骂母亲。功课做不完时,会显得烦躁、用笔尖扎破手背、头部等处,自行惩罚。2008年9月送往北京某某医院求治,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齐拉西酮治疗,未见疗效。7天后出现心慌、斜颈等不良反应,只得停药。2009年初又出现每天打骂母亲现象,家长再次给服齐拉西酮,未见疗效而停药。2010年初,患者情绪异常不稳定,经常想起小学受辱情形后发怒,为之不断打骂母亲,时有摔物和自残。开学第三晚做功课时,突然撕碎课本,大笑不已;自称,以后不再学数学了。第二天又送精神病院诊治,给服奥氮平。服用10天,情绪仍不稳定。换用齐拉西酮。之后出现心慌、头晕、抑郁、焦虑、严重失眠等现象,偶有突然跌倒。自己担心英语成绩下降,并埋怨自己脑筋差,着急时又现举头撞墙、企图自杀等行为。后来症钏坪鹾米了一些,但20天后又再出现兴奋、发笑、自残,又打骂母亲。因与奶奶误会、发生争执,便大骂奶奶,然后一人独自大笑,突然冲出门外,一边大声辱骂奶奶,一边来回狂奔,引来邻里围观。她一看到邻里过来,急忙跑回家里,并即刻认错,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这些年来,在家里往往行为失常;但在熟人面前、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看来像个好孩子一般。熟人一走,又大吵大闹。如果同学来到家里,也会立即表现正常,判若两人”。

  这是典型的多动儿童伴有行为障碍,没有幻觉妄想,本来不必要与精神分裂症作鉴别,只是因为临床精神科医生往往对ADHD实在无知,才会发生误判。

  3、 这又是一个实例:某研究所所长,有个独生子,从小好动,学习成绩差,勉强小学毕业。只能留在研究所的‘三产’,当个勤杂工,每天上班,搬搬东西,也算听话。但是一到下午3点下了班,拷机就响了(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他就立刻出去,与朋友们吃喝玩乐,所有开销全记在他父亲研究所长的帐上,每月几千元(7、80年代,是个天大数目了)之多!于是,父亲带他到精神病院求治,医生认为比较兴奋,就用奋乃静(其实‘奋乃静’并不像其药名那样、可以使患者不兴奋),但是解决不了问题。最后,研究所长夫妇俩和研究所党委书记一起,带了孩子来找我诊治。孩子说,自己到时候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都听朋友们支配了。他自称从来没有幻听或妄想。虽然他已经24岁了,我仍按多动症给予治疗。效果很明显:服药后,每天老老实实上班,下班后在家听听音乐,即使拷机响,也不再出去胡闹。几个月后,研究所长也不再找我了。原来他直接去门诊部,让年轻医生照抄药方,按时服用。2年后,有一天,患者的妈妈来找我,说是出了大事了:患者因为与朋友们一起犯了四万元的诈骗罪、被捕了。她希望我开具一个疾病证明,以期要求法院开释。她说,自从服药后,一直表现正常。因为研究所长自己患了膀胱癌,所以没有照顾孩子,没有为他配药,以致出了问题。我向她说明,患者是多动症后遗的人格障碍,如果犯了罪,仍要承担刑事责任,与精神分裂症不一样。只能希望法院念及初犯,从轻发落。从法院出来后,患者就按时服药,未再肇事。

  这就是成年型ADHD,出了行为问题、犯了法;也可以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4、  一对夫妇来找我诊治。他们衣着时髦。女的说是因为男的经济条件好,所以跟了他、与他结了婚。谁知道他从小多动,学习成绩差,不学无术,只能靠父母家产过日子;特别是,他的脾气太坏,往往为一点点小事情、大吵大闹。家里的红木家具已经被砸坏了三次。患者完全承认自己的这些问题,自称每当发怒时,就控制不了自己,直到砸坏家具后,又感到心痛,悔恨不已。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为一点点小事,再次与妻子吵架,再一次砸坏家具。他完全那个认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但是自称自己是‘屡教不改’。

  这就是‘冲动性人格障碍’,实际上也是多动儿童所后遗的结果。我按多动症给予药物治疗,效果相当好。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类似的病例相当多见。但是,由于如今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一般都没有儿童精神科工作的经验,对多动儿童(‘多动症’)、往往了解得不多,平时接触的多半都是精神分裂症,所以一碰到精神失常的患者,就立刻想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很少会考虑到人格障碍的可能。

         人格障碍患者的特点是:

  1、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异常都起自幼年时期,轻轻重重、或好或坏,一直持续至今;而精神分裂症都有一个明确的、或相当明显的起病日期,病征都发生于某天或某月以后。

  2、他们都没有明确的幻觉和(或)妄想;而精神分裂症在急性发病期一般都有精神病性症状。

  3、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所认识、往往会承认错误,但是事后又屡教不改;而精神分裂症在急性发病期往往都没有自知力,根本否认自己有过任何不正常行为。

          精神科医生如果掌握了这几点,只要不抱偏见,应该可以清楚地区分精神分裂症与人格障碍。然而,话还得说回来,人格障碍的患者,仍然有可能并发精神分裂症,其概率也不低于1%。从临床角度看来,除非他的确从某一时间开始、出现了幻觉妄想或其他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我们还是不应该贸贸然下一个‘并发精神分裂症’的断言。

         以下是最近诊治的一个实例,是家长自己的描述:

  “孩子从小性格内向,学习中等,好强好胜好斗,好树敌,与班上同学相处不好,老师经常反映孩子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喜欢生事。孩子总说同学们欺负他,老师总是站在同学一边,处事不公。在我们家长看来,与同龄孩子比,说话处事都显得很幼稚,总是少一根“筋”,别人开玩笑逗他,他却信以为真,分辨不清,好像没有脑子似的。去年4、5月,他出现斜眼、翻白眼、烦燥不安、食欲减少的状况。去年7月暑期学跆拳道后情绪反常,不停地吐口水,口水长流,使劲甩手臂,踢腿,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双手掌撑地、臀部朝天、拉伸双腿,自诉心里难受,做了上述动作才感到舒服些。并说家附近的超市味道难闻,绕道而行,拒绝吃那个超市卖的一切东西。到儿童医院看病,给他服用利培酮1mg/天,连续3个多月,效果不明显。去年9月,老师和同学反映孩子不停地随地乱吐口水,行为怪异,思维与众不同,影响课堂纪律,只得休学。休学期间做过心理治疗,效果不好。今年3月起,踢腿、甩手、双手撑地拉伸双腿动作等基本消失,又开始出现爆发式清嗓、鼓腮、嘟嘴,用手反复擦嘴皮;每天反复多次说爸爸沾口水在他嘴皮上,威胁要杀死爸爸,不让爸爸回家,骂爸爸“狗杂种”等冲动行为。还说四年级时吃了学校粉丝后大腿很痛,认为粉丝有毒;对病毒很恐惧,让我们给他买口罩戴,买抗病毒的药吃,买流感疫苗打,有时抱油桶喝油,说可以抵抗病毒。后来又不再谈这些问题。今年7月送住院,用利培酮治疗,剂量高达6mg/天,连续3个月,未见效果,目前将利培酮减量至每天2mg。从鼻孔发出 “哼、哼、哼”的声音,鼓腮,嘟嘴,手反复擦嘴皮,叫爸爸不要沾口水在他嘴皮上胡言乱语等表现,仍然存在,时好时坏。爸爸在家时,孩子的清嗓、吐口水、胡言乱语等症状明显加重,爸爸不在家时,症状明显减轻,甚至几乎正常”。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有多动儿童的表现。至于后来出现的‘认为粉丝有毒’等想法,能够自行消失,就不能说是‘坚信不疑’的妄想。从目前的‘爸爸不在家时,症状明显减轻甚至几乎正常’看来,也不够妄想的条件。但是,因为毕竟已经较长期服用了抗精神病药、也有精神症状被掩盖了的可能,所以目前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排除‘并发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只能等待今后停用利培酮、改用治疗多动症的瑞波西汀以后,再予观察和结论。

    由此可以看到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鉴别诊断的一班。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人格障碍的概述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