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人体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型表现。缺铁性贫血是机体铁缺乏症的最终表现。铁缺乏症是世界各国最为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多见于育龄妇女和儿童。临床特点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减低。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杨旭东
[病因和发病机制]
1、需要量增加及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月经期、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如补充不足,便会发生缺铁,重者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的吸收障碍。胃肠手术后,特别是胃切除术后,由于食物通过胃、空肠时间缩短,影响了铁的吸收。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导致缺铁的首要原因。见于慢性胃肠道失血、消化道肿瘤、寄生虫感染、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痔疮等。成年男性缺铁性贫血最多见的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如发生缺铁性贫血应查明失血具体原因;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是月经过多。
[诊断标准]
缺铁可分为三个阶段:贮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
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
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4)
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6)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7)
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 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
贮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 血清铁蛋白<14μg/L。
2)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3)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
符合贮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2)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3)
其他
如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感染、炎症、肿瘤等)需要测定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小于6.5ag/细胞,始能诊断缺铁,或借助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作为标准。
3.鉴别诊断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如β地中海贫血,属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HbA)增多。该病属溶血性贫血,有脾大、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炎症性贫血:属铁失利用性贫血,可呈小细胞正色素或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或正常,血清铁蛋白可能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数量减少但骨髓外铁增加。
[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病因治疗和补充铁剂。
1.一般治疗: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多吃肉类等吸收率较高的富铁食物或铁强化食物。婴幼儿要及时添加辅食,月经期尤其是妊娠期妇女可考虑进行预防性铁剂补充。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
2.药物治疗:
(1)口服铁剂
口服铁剂方便、安全,是治疗本病首选的方法。成人治疗剂量以每天180~200mg元素铁为宜,预防剂量每天10~20mg。铁剂种类很多,常用的铁剂如下:硫酸亚铁:0.3~0.6,每天3次,每片300mg(含元素铁60mg);硫酸亚铁控释片(福乃得):1片,每天1次,每片525mg(含元素105mg);富马酸亚铁:1~2片,每天3次,每片200mg(含元素铁70mg);葡萄糖酸亚铁:0.3~0.6,每天3次,每片300mg(含元素铁34.5mg);琥珀酸亚铁(速力菲):每天200~400mg;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150mg,每天2次,4周后改150mg
每天1次。
茶、牛奶、咖啡、抗酸药物等不利于铁剂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
(2)注射铁剂: 有胃肠道疾病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口服铁剂后加重原发病者可选用。
补铁总剂量(mg)=[正常血红蛋白(g/dL)-病人血红蛋白(g/dL)]×300+500
常用右旋糖酐铁,每毫升含铁50mg,首次25~50mg,肌注,如无过敏反应次日50~100mg,肌肉注射,每1~3天1次,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疗效标准]
1.铁剂治疗后Hb至少上升15g/L以上,作为有效标准,上升20g/L以上更为可靠。
2.治愈标准:须完全符合下述四条指标:
(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即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
(3)前述诊断缺铁的指标均恢复正常,特别是储存铁指标,如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血液锌原卟啉)等,即SF≥14μg/L,FEP<0.9μmol/L(50μg/dl)(全血),ZPP<0.96μmol/L(60μg/dl)(全血)。
(4)去除缺铁的原因。
[预后评估]
缺铁的病因去除后,本病可治愈。但部分患者因不能去除原发病,或不能坚持服用铁剂而呈慢性贫血。
[诊治体会]
男性的缺铁性贫血,多为慢性消化道出血所致,如消化性溃疡、痔疮、消化道肿瘤,尤其是对于中老年的男性缺铁性贫血病人,要考虑并注意排除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
女性的缺铁性贫血,多为月经过多,应注意妇科疾病的诊治。
少年儿童的缺铁性贫血,多由于挑食、肠道寄生虫等。
相关文章